子贡自知垂世风,马谡恃才祸无穷。知人不如自知明,孤芳自赏迷雾中。
图片
【原文】
知不知,上(最好)矣;不知知,病(缺点)也。夫唯病病(把弊病看作弊病),是以不病(没有祸害)。
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 (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,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。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,所以,他没有缺点。)
【悟读】
图片
03
—
般若无知,
无所不知。
真正的学问,从“无知”处修,不急于求知,先求无知,达到无知之后,明了通达,反而无所不知。
一般而言,人之认知境界大致有四层。其一,不知道自己不知道;其二,知道自己不知道;其三,知道自己知道;其四,不知道自己知道。
在老圣人看来,真正悟道之人,不会轻易下断语,即便对已知之物,也不妄加臆断,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。唯有这一态度,方能不断地探求真知。故老圣人以为,“知不知”,才是最高明的。
“知不知”,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。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,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。无论作何解释,老圣人皆在告诫世人一个深刻的生命智慧,“人贵有自知之明”。
人贵自知,各安天命。自知,乃世上最难之命题。本章老圣人讨论“知”与“不知”之关系,正是困惑所有人的命题。
万千世界,气象万千。“知”是相对的,“不知”是绝对的。智者处下,藏而不露,低调不争;愚者傲慢,争强好胜,妄自尊大。纸上谈兵之赵括和失街亭之马谡,不仅留下笑柄,还带来巨大灾难。
刚愎自用之人,目中无人之徒,目空一切之辈,总是习惯性的抬高自己,贬低他人,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。此等“人才”,说到底,如果不是道德品质有问题,那就一定是自知之明的缺失。
对于自己之不足与缺点,多数人皆是掩饰与回避。“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”圣人们之所以不犯错,是因为他们敢于正视,勇于规避。
南唐后主李煜、宋徽宗赵佶和南朝陈叔宝,颇具才气。然而,他们之兴趣在吟诗作画,也助长了他们眼高于顶、盲目自大之情绪,终因对政治“不知知”而留下千古遗憾和教训。
浩瀚的宇宙面前,人类永远是渺小的。真正的智者从不自视高深,唯有狂妄之人才会有无敌之感觉。
《红楼梦》中黛玉掌管爱情,袭人履行照顾之义务,晴雯并非宝玉离不开之人,可晴雯却总是“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,风流灵巧,招人厌恶”,终被赶出贾府,贫病交加而死。
心理学上研究发现,在与他人作比对之时,世人总是对自己之知识和能力过于自信。如此种种,恰恰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。究其根源,便是刻在骨子里的无知和狂妄。这种无知,其一,自己认知的空白;其二,对外界了解不足。
古希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。一个人询问德尔菲的神谕,“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?”神谕回答说,“在所有的凡人中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。因为他已看透这世间的奥秘: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已知比作一个圆圈,对他的学生说,“圆圈愈大,未知愈大”。
“为人谦虚第一好,学问茫茫无尽期”。真正智者,洞察规律,懂得敬畏,谦逊处下。而有自知之明的人,知其长处,知其短处,故可以做到不卑不亢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