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首六月古诗词:带你赏荷花、听夏雨、品蝉鸣,嗨翻最美夏天啦!
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19:25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六月的阳光倾洒,大地仿佛被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与热情,夏天,就这样带着它独有的魅力轰轰烈烈地来了。

瞧,那池中的荷花亭亭玉立,似娇羞少女,又似高洁仙子,在微风中摇曳生姿;听,夏雨滂沱,如万马奔腾,敲打着世间万物,奏响一曲激昂的夏日交响乐;还有那此起彼伏的蝉鸣,宛如夏日的专属乐章,诉说着生命的热烈。古往今来,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六月之美,留下千古佳句。今天,就让我们透过这六首六月古诗词,一同赏荷花之清雅、听夏雨之豪迈、品蝉鸣之悠扬,嗨翻这个最美的夏天。

图片

图片

1

图片

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

苏轼〔宋代〕
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

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。

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,苏轼任杭州通判时。彼时他虽身处官场,但杭州的山水让他暂得疏放。诗中,苏轼以奇绝笔触绘就西湖骤雨图。“黑云翻墨”与“白雨跳珠”色彩鲜明、动静相生,将乌云之浓、雨点之急刻画得淋漓尽致。“卷地风来忽吹散”尽显自然变幻之速,最后“水如天”则勾勒出雨过天晴后湖面的澄澈宁静。整首诗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,既有对自然奇景的惊叹,也透露出苏轼豁达超脱的心境,即便仕途有波折,他仍能在山水间寻得诗意与慰藉。

图片

图片

2

图片

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

陆游〔宋代〕

看尽江湖千万峰,不嫌云梦芥吾胸。

戏招西塞山前月,来听东林寺里钟。

远客岂知今再到,老僧能记昔相逢。

虚窗熟睡谁惊觉,野碓无人夜自舂。

公元1170年(乾道六年)陆游入蜀,路过九江,曾游历庐山,并住宿在东林寺。公元1178年(淳熙五年)正月,宋孝宗召陆游东归,此诗写于六月东归过九江时。他历经江湖,看遍千万山峰,心胸开阔,云梦泽在他眼里都如芥草般渺小。“戏招西塞山前月,来听东林寺里钟”,这“戏招”二字,尽显他豪放洒脱,像孩子般天真地招呼明月来听钟声。与老僧重逢,感慨时光匆匆。最后“野碓(山野间的水碓)无人夜自舂”,在静谧夜里,野碓自己舂米,好似个不知疲倦的“小劳模”。整首诗有陆游的豪情,也有如孩童般的浪漫想象,在静谧中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。

图片

图片

3

图片

六月三日夜闻蝉

  白居易〔唐代〕

荷香清露坠,柳动好风生。

微月初三夜,新蝉第一声。

乍闻愁北客,静听忆东京。

我有竹林宅,别来蝉再鸣。

不知池上月,谁拨小船行?

此诗作于公元826年(宝历二年)苏州,诗人因病休假,听到新蝉的呜叫,不禁想到此时洛阳城里自己家中的蝉也在呜叫,思乡之情悄然而生。诗开篇描绘夏夜荷香清露、柳动好风的清幽之景,为蝉鸣作衬。“微月初三夜,新蝉第一声”,以细腻笔触捕捉初闻蝉鸣的瞬间。本是寻常夏夜,却因“北客”身份,让这蝉鸣勾起诗人愁绪,静听中忆起洛阳旧宅。尾联由蝉鸣联想到旧宅池月下的小船,不知谁在拨行,以景结情,含蓄深沉。整首诗借景抒情,将贬谪的愁闷、对往昔的怀念融入夏夜之景,情感真挚,尽显其诗歌平易晓畅又饱含深情的特色。

图片

图片

4

图片

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

杨万里〔宋代〕

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

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

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,杨万里在临安任职时,清晨送别友人林子方赴福州。杨万里与林子方既是好友,又曾为上下级,此次送别恰逢西湖六月,满湖荷花盛放,触景生情写下此诗。诗中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”,以“毕竟”强调六月西湖的独特;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,以夸张笔法描绘莲叶之广、荷花之艳,色彩浓烈,意境壮阔。杨万里借景抒情,既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美,也暗含对友人的惜别与期许,体现出其诗清新自然、构思精巧的特点。

图片

图片

5

图片

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

岑参〔唐代〕

火山六月应更热,赤亭道口行人绝。

知君惯度祁连城,岂能愁见轮台月。

脱鞍暂入酒家垆,送君万里西击胡。

功名祗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。

此诗作于天宝十载六月,岑参在甘肃武威送别李副使赴碛西军中。开篇“火山六月应更热”以酷热环境烘托李副使赴边的豪迈,“知君惯度祁连城”赞其久经沙场、不畏艰险。“脱鞍暂入酒家垆”展现饯别场景,更以“送君万里西击胡”点明使命,化惆怅为豪情。末句“功名祗向马上取”直抒胸臆,赞其英雄气概,也暗含岑参自身报国热望。全诗突破传统送别诗窠臼,以壮阔意境、昂扬精神,彰显盛唐气象与边塞豪情。

图片

图片

6

图片

煎盐绝句

吴嘉纪〔清代〕

白头灶户低草房,六月煎盐烈火旁。

走出门前炎日里,偷闲一刻是乘凉。

嘉纪生于盐民之家,明末诸生,入清不仕,隐居泰州安丰盐场,对灶户疾苦深有体会。此诗以白描手法,勾勒出白发灶户在低矮草房中,于六月酷暑里煎盐的辛酸场景。“烈火旁”三字,道尽煎盐之苦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写灶户偷闲走出草房,竟觉烈日下是“乘凉”,通过对比,将煎盐环境的酷热难耐推向极致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既是对灶户苦难生活的同情,也是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无声控诉,读来令人动容。

图片
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